今天这个“诺奖”相关的话题,可能会有点争议性,网上冲浪经常会看到提问:中国的诺奖何时能实现弯道超车,先不说美国,目标先超过我们的邻居日本?
一个严峻的事实:建国后我们教育的学生,包括改革开放40年出现的留学生,实质上只拿到了一个诺贝尔奖。迄今为止华人科学诺贝尔奖(曾在中国接受过教育)得主有9位,没有一位是在新中国接受完整基础教育的。而屠呦呦先生在解放前后完成的中学教育,51年上的大学,那个时候我国还没有院系大调整,属于延续民国阶段,仅此而已。
那么我们的近邻日本,这么个弹丸之地为什么能出这么多诺贝尔奖?有人说,日本是亲西方的,在评选上有阵营优势,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是,科研能力首先跟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有关。日本通过这么多年积累,产生如此多科技方面的成就和奖项,可以说也间接地体现出了日本人的科学精神很强。还有人说:日本人的诺奖是上世纪60-80年代经济大发展的成果。那么我国实现诺奖井喷大概要到本世纪30年代-40年代。
如果因为中国高速发展了近20年,加上诺奖的滞后性,就盲目预测中国将在20年代后迎来诺奖井喷,我觉得这么说还是太高看我们了,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到中国20年来科研环境,到底有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和改善。如果没有,我认为根本不可能,30年代后中国如何能隔两三年有一位诺奖?10年出一奖我觉得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当然,我国的教育也许许多问题,但也形成了庞大的基础,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人口,多到让我们的敌人感到恐惧。如果我们能在某些方面有“质的改变”,即使短期内不能实现,但是量变引起质变,长期还是会有很大的惊喜。
当然了,日本也不是铁板一块,日本也有很多短板。日本目前有个问题是:工业门类和产业体系太多太广太杂,但人口数量不到中国1/13,且因为少子化人口正在不断锐减,导致各行各业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所以近些年有些造假之类的新闻也是层出不穷。
虽然日本经济的供给端非常强大,但需求端却在快速萎缩,年轻人才不少都去了IC设计,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编辑,干细胞,航空航天这些前沿新兴产业去跟中美欧竞争了,而庞大的工业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却出现了严重的后继无人的情况。但是,日本科技汇总基本上可以侧面体现出日本工业门类和产业体系还是非常的完整,而且系统整合能力其实很不错。
超级机器:诸如富岳超级计算机,QNN相干伊辛光量子计算机,深海6500载人深潜器,JT-60SA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F7-10中推大涵道比涡扇航空发动机,希望号空间站实验舱,H-2A氢氧分级燃烧运载火箭,真空蒸镀机,duv深紫外光刻机,IPV6以太网域名主根服务器,HTV-8货运飞船,原子纳米级全息冷冻电镜,600公里时速的JR磁悬浮超高速列车,8K/SHV超高清视频编采摄录一体化转播车,地球号超大型极地深海钻探科考船,等尖端大工程。以上这些大东西,全都拥有并掌握全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除了日本,恐怕只有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全球巨无霸才能做到。
很多人喜欢拿韩国和日本对比,其实这俩根本没有可比性,韩国是重点发展极少数产业,日本可比韩国完整太多。包括芯片代工,富士通和日立可以代工20-30nm制程的所有芯片,尼康还有20-30nm的duv-ArFi准分子激光深紫外光刻机,只不过没像韩国台湾砸那么多钱发展到5nm罢了,其实要想砸也是能砸出来的。
想要报名的同学,请扫描以下微信二维码,添加王老师进行咨询(备注:官网留学咨询)
邮箱:info@aooexp.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1号院北汽双井文创园E102